十二地支的文字起源解釋
參見http://www.shanghai-fengshui.com/new_page_37.htm
子
《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史記.律書》:〝子者滋也,言萬物滋於下也〞。《漢書.律曆誌》〝孳萌於子〞。
子為陽氣初生之所,萬物滋之,人為萬物之靈,故假借以為人之稱。象形,象物滋生之形,又象人首與手足之形也。
子在正北方,其卦為坎卦,坎為耳,聆聽黃鐘萌動之聲。其時冬至,亦主夜半子時。古之君王,坐北向南,向明而治。
丑
《說文》:〝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注云:“十二月陰氣之固結已漸解,故曰丑也”。《史記.律書》:〝丑,紐也,言陽在上萬物厄紐未敢出〞。《論衡.物勢篇》:〝丑未亦土也,丑禽牛〞。《後漢書.陳寵傳》:“十二月陽氣上通,雉句、雞乳,地以為正,殷以為春。其字象人舉手有為,又者手也”。但是,其時寒氣正盛,未可未也,然人心萬物思奮之際,不可不察。丑為東北,于時大寒,於卦為艮卦,艮為手,成終成始、運籌帷幄,可不慎乎!
寅
《說文》:〝螾也,正月陽氣動,去黃泉欲上出,陰尚強也〞。《史記.律書》:〝言萬物始生,螾然也〞。《釋名》:〝演也,演生物也〞。《淮南子.天文訓》云:〝寅則萬物螾螾也〞。《晉書•樂志》:“正月之辰謂之寅,寅,津也,謂物之津途”。注云:“正月陽氣欲上出,如水泉欲上行 也。蟲寅之為物,詰詘於黃泉而能上出,故其字從寅”。正月之時,陰氣尚強,陽氣不能徑,故寅字上覆,象陰上強,更象陽氣離黃泉欲上出。正月立春,其卦為艮 卦,乃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丑為止,寅則欲行,三陽開泰,行之必矣,然不可操之過急。
卯
《說文》:〝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象開門之形,故二月為天門〞。《史記.律書》:〝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淮南子•天文訓》曰:“卯者茂,茂然”。《論衡.物勢篇》:〝卯兔也〞。屬木。《釋名》曰:“卯,冒也,載冒土而出也,蓋陽氣至是始出地”。段玉裁云:“十干十二支之字皆系古文字,非後人所能造。”確為精審。段氏進而指出:“卯為春門,酉為秋門,尤顯明”。丑寅為止,卯則行也,陽氣行。
辰
《說文》曰:“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雷電振,民豐時也。物皆生。辰,房星,天時也”。《史記.律書》:〝言萬物之蜄也〞。《釋名》曰:“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季春之月,生氣方盛,陽氣發洩,句者皆出,萌者盡達。二月雷發聲,始電至,三月而大振動”。
巳
《說文》:〝巳也,四月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見,成形彩〞。《史記.律書》:〝言陽氣之巳盡也〞。《釋名》:〝陽氣畢布巳也〞。
我們從象形字中可見,其筆劃以蛇象之,長而盤曲垂尾,其形象蛇。因為蛇屬冷血動物,入冬後開始冬眠,直至來年立夏之後陽氣大盛,陰氣已藏之時,隨時而動。已者,用也,可以施行作為也。《周易》月卦為“乾”,陽氣大盛而出,至陰之物——蛇,觸大陽而復蘇,結束了冬眠期,故日“巳蛇”。
午
《說文》曰:“午,牾也。五月陰氣牾逆易,冒地而出也”。《律書》曰:“午者,陰陽交,故曰午”。《釋名》:〝午忤也,陰氣從下上,與陽相悖逆〞。《淮南子•天文訓》曰:“午,仵也。陰氣從下上,與陽相仵逆也”。天地陰陽法則,四月純陽,五月則一陰從下冒出,逐漸逆而排陽而上,所以造此字以象陰陽交會之狀。又,縱橫交會謂之午,一縱一橫日午,故午字為人下一十字也。牾,逆也,順行不遇,逆則相交也。
未
《說文》曰:“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也”。《律書》曰:“未者,言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淮南子•天文訓》曰:“木生於亥,壯於卯,死於未”。老即死也。老則枝葉重重疊疊,故其字象形之。此時為九宮之坤卦,萬物皆成,故《易》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言大地母親,覆載包容萬物,正所謂“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申
《說文》曰:“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史記.律書》:〝申者言陰用事,申賊萬物〞。《釋名》:〝申身也,物皆成,其身體各申束之〞。
神,即身也,陰氣至申而成體,故五行之水土長生在申,從此陰氣日盛一日。此時《月卦》為否卦,三陰已成,陽氣日下,陰氣日上,萬物肅殺之時也。
酉
《說文》曰:“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酹酒,象古文酉之形也。酉,古文酉,從酉,卯為春門,萬物巳出;酉為秋門,萬物已入。一閉門之象也”。《律書》:“酉者,萬物之老也”。《淮南子•天文訓》:“酉者,飽也”。《論衡》:〝酉雞也。金勝木,雞何不啄兔〞?《釋名》:“酉,秀也。秀者,物皆成也”。注日:“大暑種黍,至八月而成,猶禾之八月而熟也”。
許慎對酉字注釋,本乎易理,極為貼切。洛書八宮,卯為震宮,仲春二月,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故日“卯為春門”。酉為兌宮,仲秋八月,萬物搖落,兌西方也。酉字為西字加一,象徵天元一陽內收,故曰“酉為秋門,萬物已人,一閉門之象也”。
《易》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生長收藏,皆一元四時變化規律而已。
酉者,秀也,陽內收則物成,所謂果熟蒂落,無須養分也。果實內秀,故兌為悅,豐收而歡悅。
戌
《說文》曰:“戌,滅也。九月陽氣微,萬事畢成,陽入地也。五行土生於戊,盛於戌”。《律書》:“戌者,萬物盡滅”。注曰:“火死于戌,陽氣至戌而盡。九月於卦為剝,五陰方盛,一陽將盡,陽下人地,故其字從土中含一”。《淮南子•天文訓》:土生於午,壯於戌,死於寅。”《漢書.律曆誌》:〝畢入於戌〞。《釋名》:〝戌,恤也,物當收斂,矜恤也〞。
戌字從戊從一,是說戊為土,為中宮,中宮即土德。而一指天一之陽也,戊中含一,天一自在其中,生生不息之象,《易》曰“暢于四支,發於事業,美在其中”,此之謂也。
亥
《說文》曰:“亥,荄也。十月微陽起,接盛陰。從二,二,古文上字也。一人男,一人女也。(春秋傳)日‘亥有二首六身’。亥為豕,與豕同。亥而生子,複從一起”。《史記.律書》:〝亥者,該也。言陽氣於下,故該之〞。《漢書.律曆誌》:〝該閡於亥〞。《釋名》曰:“亥,核也。收藏萬物,核取其好惡真偽也。”注云:“亥也者,亥根也,陽氣根於下也。十月於卦為坤,微陽從地中起接盛陰,即壬下所雲陰極陽生”,故《易》曰:“龍戰于野,戰者,接也。”亥字上面之“二”,謂古文之“上”,言陰在上,二為地數,亦即陰數,故主陰。“二”之下二人,一人男、一人女者,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關於“二首六身”,二畫為首,六畫為身。
亥為豬,豕即豬也。故亥為豕。《史記》:「晉師i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言晉師己亥渡河,確篤論。亥即終也,終則複始一也,故曰“亥而生子、複從一起”,言癸亥之後,甲子接續,十幹、十二支相配的六十花甲如此迴圈不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