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7日 星期一

柳宗元寓言〈憎王孫文序〉《羆說》

柳宗元「四說」的諷喻思想與寫作技巧--(參見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二○六期)

這裡有柳完元的簡單介紹,還有《罷說》的賞析。

柳宗元的身平與寓言寫作的風格。_百度知道
這是簡體字的資料,有興趣的,可以去參考。

羆說
這裡有原文、注解、翻譯

柳宗元寓言深刻警世的思想内容
這裡有柳宗元寓言進一步的討論,也有〈憎王孫文序〉、〈羆說〉的說明與賞析。有價值。
以下是關於〈羆說〉的摘引
《羆說》是針對唐朝藩鎮問題的另一篇寓言。

一個沒有實際本領的獵人,企圖利用「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羆」的這種生活現象,用竹管吹出各種動物的聲音來捕獲猛獸,最終被羆吃掉。

從結句「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可以看出這篇寓言的針對性是非常明確的,一個「今」字直言不諱,諷刺的正是當時的社會現象。

「不善內而恃外者」譏刺的是那些不圖自強只靠外力的人,聯繫當時社會政治局面,不難看出,實際是指斥朝廷,不革除弊政以加強中央集權,而是採取「以藩制藩」的錯誤政策。「未有不為羆之食也」,用雙重否定的句式指出「不善內而恃外」必然導致的惡果,語氣十分強烈。

「不善內而恃外」與「為羆之食」是因果關係,要想不發生「為羆之食」的後果,則必須「善內」即加強自身力量,不能一味「恃外」。

這是作者對現實社會的深刻觀察和認識。當時柳宗元已清楚地看到藩鎮的不斷擴張,中央集權的日益削弱,然而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昏憒無能,不但不吸取 教訓,不革除弊政,加強王朝的權力,反而依靠宦官和保守勢力,打擊鎮壓革新派。而當強藩肆虐時,朝廷始則妥協苟安,不加聲討,直到局面不可收拾時,又企圖 「以藩制藩」,或重用宦官監軍。如此不但不能遏抑強將驕兵,反而釀成更大的禍患。正如《羆說》裏描寫的「貙走而虎至」,虎亡而羆來。後患無窮,後果更嚴重。柳宗元以貙、虎、羆這些兇惡的野獸比喻當時橫行不法的的藩鎮、軍閥,以獵人最後葬身羆腹的下場暗示朝廷應改弦更張,增強實力,如果繼續幻想「以藩制藩」,必定遭到「獵人」一樣的可悲結局。 以上引自〈柳宗元寓言深刻警世的思想内容〉


《憎王孫文》的賞析
《憎王孫文》寫了一群德行皆壞的王孫。
它們「勃諍號呶,唶唶彊彊,雖群不相善。食相噬齧,行無列,飲無序,乖離不思。有難推其柔弱者以免。好踐稼蔬,所過 狼藉披攘。木實未熟輒齕咬投注。竊取人食,皆知自食其嗛。山之小草木,必淩挫折挽,使之瘁然後已。故王孫之居山恒然蒿然。」

寥寥數語就把王孫彼此不相善,冷酷殘忍的惡德醜行描寫得淋漓盡致。與此相反,猿具有互相關愛,和睦相處,愛護莊稼,謹言慎行的美德,可是他們被兇殘的王孫驅逐。

從二者的對比中看出作者對猿和王孫這兩種善惡迥異的猴子是各有所指的。以王孫喻反對改革的頑固保守勢力,以猿喻堅持革新的進步勢力。

作者對「排鬥善類」「毀成敗實」的王孫十分憎恨,憤怒地進行鞭撻,但又沒有僅僅局限在這一點,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質問山林之主——「山之靈」:始問「噫,山之靈兮,胡不賊旃?」次問「噫,山之靈兮,胡獨不聞?」再問「噫,山之靈兮,胡逸而居?」以「山之靈影射最高統治者,責問他為什麼只圖自己的安逸,對他們的罪行不聞不問,反而放任縱容。柳宗元在此把 消滅這些頑固倒退勢力的希望寄託在皇帝身上,雖然暴露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但他敢於把鬥爭的鋒芒指向最高統治者的無畏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以上引自〈柳宗元寓言深刻警世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