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

老莊與現代生活

老莊與現代生活

作業

讀書心得:老子、莊子各一篇(1000字以上)

4月04日 第一篇 老子

5月16日 第二篇 莊子

平時作業

老子二篇 200 以上
莊子二篇 200 以上

隨堂討論

5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喻的,看似如此,卻又不是如此,若隱若現、若有似無、難以捉摸,耐人尋味。
視之不見:道的奧妙無限大,看不到、聽不到、摸不著、碰不到、看不清、看不透,但它確實存在著,且具有強大無限大不可預知的能量。在現今紛亂的生活中,人們往往只看見眼前的事物,被其矇蔽、迷惑,卻不曾真正的看清這個世界。猶如恍惚中像作夢一樣,它是個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形象,想看清它卻不能靠近,想觸碰它卻又不存在。
道如天地最原始的相貌,如天下萬物天地蒼生的最原始根源,說昏暗不昏暗,說亮不亮,說清楚不清楚,渾沌不清,最後回歸源頭。只要秉持著從古至今存在的道,能夠了解這亙古就存在的道,就能知道道的規律並且加駕馭這一切的事物了。u940265 復

吳志偉 提到...

H929251 偉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太平。樂而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問;用之不足既。

這篇主要是說明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循著天地萬物自然規律變化的大道,那麼天下就會歸從他。歸附著自然法則,遵守大道的人不會有害,因為他順應自然,不會逆天理。所以就能安樂太平。
悅耳的音樂,可口的美味,能夠吸引路過的顧客停下腳步來享用。大道的表現顯露出來,看像平淡無奇,淡而無味。看也沒有什麼好看,聽也沒什麼好聽,不是用外在感官能體會的,而是要用心神去領會,真正從內心去體悟自然變化,才能了解大道的奧妙無窮,享用不盡。
此處「大道」指天地遵行變化的自然規律;「樂與餌,過客止」是指樂者悅耳之聲;餌者美味之食。過客止者,過路之旅客為此止步也。以示天下人歸附,並非偶然,其中自有足以吸引人之處。

sirlhgn2557 提到...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主,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謂自古至今,天還是一樣的天,地還是一樣的地,天地之所以可以能夠長存的原因,就是因為它能夠自營其生,所以能夠長存著。
因為聖人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常常把自身的事可以置身事外,但是他的收穫卻遠超過他的本意,難道這不是因為他遇事無私,故能才能夠成就他的偉大嗎?
老子的無私之私與不爭之爭,正是他對「無為而無不為」的推衍,聖賢之私,並非是一己之小私,所爭的也非世俗之爭,而是爭全人類的福祉,老子之無私與不爭也當是如此。
u940258琪

彭嘉鋒 提到...

材與不材
第一次聽完這一篇寓言會有一種迷惘的感覺,不能去了解要表現出材?還是表現出不才?後來又聽了幾次老師的解釋以後才理解到:在生活中有太多需要抉擇材與不材的時候,不過還是選擇有用和無用之間吧,雖然這之間的分寸太難掌握了,甚至會讓人感到不知所措,但已經可以避免許多爭端而足以應付許多事情了。所以要跳脫在材與不材之間的困惑,這就要靠自己的智慧了。不過雖然這樣說,就是因為有這一種材與不材的抉擇,才使得人世間的世事變化無常阿。

運斤成風
這一篇的大意:莊子送葬,經過惠施的墳墓,回頭對後面隨從的人說:郢地方有人把石灰塗在鼻尖,像蒼蠅翼那樣薄,讓匠石砍掉,匠石轉動斧頭像風那麼快,隨手砍去,把石灰砍掉,而鼻尖沒有損傷,郢人站在那裏面不改色。宋元君聽到了,命匠石說:試對我作看看。匠石說:我是曾經做過,但那是需要有對手的,我的對手已經死很久了,自從惠子死了以後,我就沒有對手了,我沒有可以談話的對象了。而主要代表的意思是:比喻手法純熟,技術出神入化。而當時莊子是經過惠子的墓而說出這個故事,也表示出當知音好友逝世時心中的遺憾還有那一種必不可缺但是卻不見了的感覺,很充分的表現失去知音的痛。

庖丁解牛
這篇是莊子代表性的寓言之一,而其中庖丁有提到三種解牛的等級:
1. 族庖:因為不懂牛的內部結構,會大力的砍牛骨使得刀刃受損。這也代表對於世事的了解不夠,而違背了養生之道,容易受到表象所迷惑,而不明白真相的人。
2. 良庖:技術較好,刀可以避開骨頭但是用刀去切割筋肉,使刀還是會受到損傷。而這也代表明白自然之道,但是還是不能用順應自然的態度去面對事情。
3. 庖丁:可以順著牛體的自然肌理下刀,從筋骨、骨頭的空隙運刀。這代表了可以順應自然不強求,充分的了解以及實行自然之道的人。
而庖丁不但可以代表著技術純熟的人,也可以代表著對於道的了解體悟很深而在做人處事中充分的實行的高人。

彭嘉鋒 提到...

U926105
期中考過後,我們的教學主題開始放再另一個思想大家-莊子身上。後人常常把他和老子共列其名,並稱為老莊來做為並稱,表現出莊子對於老子的精神發揚光大並加以延續的功勞。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名周,宋國人。他的生活非常清貧,身穿粗布且帶補丁的衣服,有時還要向他人借糧充飢。雖然生活貧困,但十分的淡泊名利,以清靜修道做為自己的目標,楚王聽到有這號閒人時,曾派遣使者贈以 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莊子所拒絕。之後終其一生都沒有在跟官階有關係,隱居於抱犢山中。充分的顯示出名利對於莊子的誘惑小於清靜修道。
而莊子和一般的思想家不同,他不是利用直接的說教方式來傳遞思想,而是使用一則一則寓言藉由說故事的方式來表達他所想要表達的思想。這也是世人喜愛《莊子》過於《孟子》的原因,同樣都是說道理,故事人人愛聽,因為它生動風趣,令人聽得津津有味,相較於嚴肅的說理有趣多了。然而,日常生活中,許多寓言故事也被當作為一句句的成語,被我們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如「井底之蛙」、「守株待兔」、「游刃有餘」、「螳臂擋車」…..等等,由於寓言的生動而不呆板,文字簡單但意義深遠,留下令人想像的空間,所以一直被世人所喜愛。
而且假如要說明的道理很抽象,利用一個寓言故事的方式來具體化呈現出抽象的思想更能夠讓人了解其中涵義,可以在難理解的哲學都可以藉由寓言故事的敘述來獲得一個具體又完整的概念。所以寓言不但有把「抽象化為具體」的功能,還可以把很深澳的思想簡單話讓人可以慢慢的去思考其中涵義,這也是寓言之所以會讓人如此着迷的原因之一。
而老師後來有給我們看莊子最具盛名的秋水以及消遙遊兩部份,我對於秋水的印象比較深刻;其中莊子和惠子對於池中之魚的對話-濠梁之辯更是讓人值得在三玩味!而這篇主要是在說明自然之道中,「大與小」、「常與變」的道理。
逍遙遊部分的話這一篇是莊子一書第一篇文章,而「逍遙遊」也是莊子哲學的第一個重要觀念,就是對於人生哲學的問題,主張採取一個逍遙自適的生活態度。他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在於追求像天地萬物般地自然祥和、平靜,卻豐富、愉快的意境,而不是一般凡夫俗子眼中的名利祿等。所以莊子便藉著逍遙遊這篇文章,創造出超越許多人所能想像的自然環境及生活意境,引導世人產生對生活在更高境界之中的嚮往之心。才可以讓世人對於更高「道」的境界有所嚮往,來促使她們去追求「道」。